很多人都知道二極管是可以單向導電的,也就是只有正向的電流可以通過二極管,而反向的電流不行。然而,反向的電流真的通不過二極管嗎?二極管里面到底藏了什么機關,會讓二極管具有這樣神奇的性質呢?
人們最早用的二極管叫做“真空二極管”,也叫做“電子二極管”,就是大家耳熟能詳?shù)碾娮庸?,它是靠被燈絲加熱的陰極發(fā)射電子導電的。陽極電位高于陰極時,陰極發(fā)射的電子在電場的作用下,向陽極運動形成電子流;而陰極電壓比陽極高時,電子所受到的電場力是將電子拉回陰極的,不能產(chǎn)生電流。
我們現(xiàn)在常見的二極管,叫做“半導體二極管”。要了解半導體二極管,得先從硅說起。
我們只要學過初中化學就能知道,硅(Si)是四價的元素。在硅形成晶體的時候,每個硅原子都與四個其它的硅原子以共價鍵相結合,也就是鉆石里面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。
每根共價鍵都是由兩個硅原子共用一對電子而形成,電子就這樣被束縛住,不容易亂跑,換句話說,就是不容易掙脫束縛變成自由電子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硅應該是絕緣體。(下圖只是為了描述方便,實際上硅晶體中各個原子并非這樣的平面結構,而是呈正四面體的結構,每兩根共價鍵之間的角度大約是109°28'。)
但是,硅晶體里面的這些電子卻不被束縛得像結緣體那么緊。當硅受熱或者受到光照,吸收了能量時,共價鍵里的電子就有可能獲得足夠能量,掙脫束縛,形成自由電子,這樣在它原來的位置,就會形成一個空穴,這個過程稱為“本征激發(fā)”。
失去了一個電子后,在微觀上這個原子就帶上正電了。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,鄰近的電子會過來填補空穴,另一個原子就出現(xiàn)了空穴。這樣自由電子和空穴都產(chǎn)生了自由移動,形成電子流和空穴流。這樣我們不妨把空穴也看成一種帶正電的“子”。
金屬之所以導電,是因為金屬晶體里含有大量的自由電子,可以作為電流的載體,因而被稱為載流子。在單晶硅里面,載流子有兩種:自由電子和空穴。帶負電的自由電子和帶正電的空穴的運動,可使得硅具有一定的導電性。因此,硅這種又有導體性質、又有結緣體性質的材料,就被稱為半導體。隨著溫度的升高,半導體中的載流子濃度呈指數(shù)增長,導電能力相應提升。
自由電子有時候也會遇到空穴,這樣自由電子就又被束縛住了。這種現(xiàn)象叫“復合”。
需要注意的是,雖然空穴的移動本質上也是電子的運動,但空穴和自由電子是不一樣的。前者是由在臨近的原子間依次傳遞而產(chǎn)生,也就是電子只是去到鄰居家,并沒有獲得自由。而后者是自由的電子,就像直接離家出走、遠走高飛了一樣。
即便有這兩種載流子,純硅的導電性還是很低,因為載流子數(shù)目實在是太少了。如果能增加載流子的濃度,那么硅的導電性就會大大提高。用什么辦法呢?摻雜!
如果在硅中摻入少量五價的磷(P),那么磷依舊會和周圍的四個硅原子形成四個共價鍵。然而,磷的最外層有5個電子,形成共價鍵只需要4個電子,那么剩下一個沒被束縛的電子呢?這就形成了自由電子。這樣,摻了磷之后的硅的自由電子數(shù)量大大增加。自由電子數(shù)目一多,空穴的數(shù)目就減少了很多,因為空穴與自由電子復合的概率大大增加。
在27℃時,每立方厘米純硅約有自由電子或空穴150億個。當摻入一定的磷之后,自由電子的數(shù)目就可增加幾十萬倍,而空穴的數(shù)目會減少到每立方厘米23萬個以下。這時候,自由電子是多數(shù)載流子,簡稱多子,空穴是少數(shù)載流子,簡稱少子,摻入的雜質稱為施主雜質。這種半導體就叫電子半導體,也就是N型半導體。
如果純硅里面摻入三價的硼(B),那情況就完全反過來了。硼也會和周圍的四個硅原子結合,但是硼原子最外層只有3個電子,這樣就缺了一個電子,形成了一個空穴。這樣,摻硼的硅里空穴就成了多子,而自由電子就成了少子。這種半導體就叫空穴半導體,也就是P型半導體。
P和N分別是positive和negative的縮寫,在這里是“正”和“負”的意思,并不是說空穴很“積極”,而電子很“消極”。剛剛所說的磷和硼元素只是舉例,其它的滿足條件的五價或三價元素也是可以的。
基礎的東西說了那么多,我們就要進入核心內容了。那么當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相遇時,會發(fā)生什么神奇的事呢?
通常會在一塊N型半導體的局部在摻入濃度較大的三價雜質,使得這局部邊轉變成P型半導體(反之亦可)。在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的交界處,就會形成一個特殊的薄層,這就是對于電子技術至關重要又最為基本的——PN結。
在這種情況下,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的多數(shù)載流子都會趨向于向對方擴散。但是,我們要首先知道一個前提:在未擴散前,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宏觀上對外都是不顯電性的。P區(qū)的多子(空穴)會向N區(qū)擴散并與自由電子復合,N區(qū)的多子(自由電子)也會向P區(qū)擴散并與空穴復合,這樣就形成了空間電荷區(qū),又稱耗盡層,這種運動稱為擴散運動;同時,N區(qū)的少子(電子)和P區(qū)的少子(空穴)也會向另一側運動,這種運動稱為漂移運動。當擴散運動和漂移運動達到動態(tài)平衡,P區(qū)這邊就帶上了負電,N區(qū)帶上了正電,這樣P區(qū)和N區(qū)交界處就形成了一個電場,這個電場就像一個屏障,阻止兩邊的多數(shù)載流子繼續(xù)擴散下去。電場兩端的電位差稱為接觸電位差,硅半導體的接觸電位差為0.7V,鍺半導體為0.3V。這就是PN結的原理。
這個時候,如果外加一個由P區(qū)向N區(qū)的電場,也就是P區(qū)接正極、N區(qū)接負極(稱為外加正向電壓或正向偏置),那么那么P區(qū)和N區(qū)交界處的電場就會被削弱。當外加電壓大于接觸電位差時,擴散運動遠遠強于漂移運動,兩邊的多數(shù)載流子都能通過PN結,這個時候,PN結處于導通狀態(tài)。當外加電壓小于接觸電位差,那么二極管就不會導通。使二極管導通的最低電壓稱為死區(qū)電壓。
但如果是外加一個由N區(qū)向P區(qū)的電場(稱為反向偏置),那么交界處的電場反而會增強,這樣更加抑制了兩邊多數(shù)載流子的擴散運動,此時漂移運動起主導作用,兩邊的少數(shù)載流子可以穿過PN結,形成微小的反向電流。但是我們剛剛已經(jīng)知道,少數(shù)載流子的數(shù)量實在太少,因此這個反向電流也極小,小到我們可以認為沒有導通。這時候PN結就處于截止狀態(tài)。
把這個含有PN結的東西加上引線和殼,就成了二極管。
雖然我們說二極管可以單向導電,但并不是說二極管反向不能導電,只是反向電流極小。當反向電壓大到一定程度時,反向電流會突然增大,這種現(xiàn)象稱為“反向擊穿”。反向電流與電壓無關,故在較大的電流變化范圍內能維持電壓的恒定,起到穩(wěn)定電壓的作用,這就是穩(wěn)壓二極管的工作原理。如果反向電流不是很大,那么反向擊穿的過程是可逆的;如果電流過大(無論正向還是反向),都會使二極管發(fā)生熱擊穿而損壞。
剛剛所介紹的都是硅管的工作原理。鍺同是四價元素,性質與硅相似,利用鍺(Ge)同樣可以形成PN結,制作鍺管。硅管和鍺管在各方面參數(shù)各有優(yōu)劣,使用時需要根據(jù)實際情況選用。
在自由電子與空穴復合的時候,會釋放出能量。采用特殊材料制作PN結,就能使釋放出的能量以光能形式輸出,這就是發(fā)光二極管(LED)的原理。使用不同的材料,就能使LED發(fā)出不同顏色的光。
PN結不止存在于二極管中,在三極管中也存在。三極管的工作原理比二極管更為復雜,現(xiàn)在就暫不具體介紹了。簡而言之,三極管就是兩個“背靠背”的PN結,故三極管根據(jù)極性可以分為NPN型和PNP型兩類。
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進步,半導體元件尺寸越來越小,因此人們就想到了將成千上萬個PN結集中到一起,以縮小設備的尺寸,這就是我們熟知的集成電路。集成電路中的主要元件除了PN結之外,就是電阻;通常電容和電感難以集成。手機、電腦……這些電子產(chǎn)品的電路,就包含了千千萬萬個PN結。當你閱讀這篇文章時,你的手機里數(shù)不清的PN結就變換了數(shù)不清次數(shù)的工作狀態(tài)。